及科技创新班招生章程
2024年高中招生简章
1. 面向5+2区域招收420人
2. 面向大成都范围招收30人
科技创新班(项目班):30人
报考条件:升学区域为大成都范围,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信息学等学科有扎实的基础。
录取方式:投档学科为“物理+数学”(按两科总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),若两科总分相同,优先录取中考成绩(不含加分)较高学生,其它情况按照成都市2024年相关招生政策执行。
在规定时间内登录“成都招考”网按要求填写第二批次(统招生与调招生)或第一批次志愿(科技创新班)以及相关报名信息。
2. 平台投档。
根据网上填报结果,结合中考分数、投档规则,确定录取结果。
3. 录取查询。
(1)第一、二批次分别与7月4日、7月6日在成都市招生考试网查询录取结果。
(2)学校电话通知被录取考生以及报到相关信息。
科中厚积薄发,新一轮课程改革及高考综合改革准备充分。全面开展以社会责任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、以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品格教育、以高阶思维为主线的学科教育、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生活教育、以人文素养为主线的审美教育、以钱学森项目为主线的科创教育、以身心智协同发展为主线的体育健康教育,为科中学子适应高等教育、社会生活及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践行家校社互融机制,构建CZD生涯领航系统,打通了德智体美劳、生涯教育、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的通道。深度推进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“筑基工程”,进一步推动基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“321”工程,实现学校、家庭、社区心协同育人。
余老师(13548266063)
杨老师(18190840537)
2. 学校地址:成都市高新区(西区)西源大道合源路6号(公共交通:地铁二号线、地铁四号线、有轨电车二号线。自驾请导航“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(清水河校区)”)
科技创新班招生章程
2.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,使他们初步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能力,促进学生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。
3. 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,为他们能够在特定领域内取得卓越的成果奠定坚实基础。
4.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,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创新项目中协调资源、组织团队,实现共同目标。
5.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学科思维能力,使他们具备解决全球性问题和跨学科项目的能力。
2. 报考条件:
(1)有远大理想和抱负,立志成为卓越科技工作者或科学家。
(2)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浓厚的兴趣或爱好,并有一定的基础。
(3)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信息学等学科有扎实的基础。
2.通过成都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统一平台“成都招考”填报第一批次志愿,投档学科为“物理+数学”(按两科总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),若两科总分相同,优先录取中考成绩(不含加分)较高学生,其它情况按照成都市2024年相关招生政策执行。
在规定时间内登录“成都招考”网按要求填写第一批次志愿以及相关报名信息(注意提交审核后不能再修改)。
2. 平台投档。
根据网上填报结果,结合中考分数、投档规则,确定录取结果。
3. 录取查询。
(1)7月4日在成都市招生考试网查询录取结果。
(2)学校电话通知被录取考生以及报到相关信息。
余老师(13548266063)
杨老师(18190840537)
2. 学校地址:成都市高新区(西区)西源大道合源路6号(公共交通:地铁二号线、地铁四号线、有轨电车二号线。自驾请导航“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(清水河校区)”)
组 长: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校长张平福
成 员: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副校长唐仕平,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副校长向宝泉,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副校长孙忠志,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招办主任、教导处主任胡汉军,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教导处副主任杨帆,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招办副主任、德育处主任余光华。
2. 搭建一流创新教育教学团队
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师资力量雄厚,拥有一支师德高尚、爱岗敬业、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。学校利用“四大融合”(即“大学与中学融合、学校与企业融合、学校与街道社区融合、学校与家庭融合”)创新办学模式,融合各方教育教学资源,实施 “321”导师工程:为每班配备班主任、助理班主任、生活班主任的3班主任制,聘请著名科学家担任学术导师、聘请世界500强高新企业高管担任生涯导师的双导师制、聘请双一流高校1名学长担任领跑学长的学长领跑制,学校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,具有拔尖创新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生态。
3. 整合资源、开放办学
(1)开足开齐国家课程。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,强调科学文化与思想修养相结合,全面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,学科知识培养与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。
(2)充分利用电子科大等高校资源,开设多领域的拓展课程,供学生选修。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图书馆、校园网、计算机房、各院系实验室等面向项目班学生开放,提供学习资源支持。
(3)变革教学方式,开展跨学科学习,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。通过开展各类研学课程(登峰计划,英才计划等)、强基课程,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,增强学生自学能力、研究能力、实践能力、组织与领导能力、创新能力。
4. 经费保障
学校设立专项资金,完善奖励措施,定期对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和奖励,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项目,取得优秀成绩。
本文转载自科技特长生与白名单赛事官微,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